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在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的支持下,影视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两位老师王巍、游韵琪,参与了在云南艺术学院盛大举行的“彩焕南云——2024中国与东南亚数字艺术论坛”。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艺术界的盛会,更对参会的专业教师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王巍和游韵琪在论坛上见证了来自中国、韩国、泰国及马来西亚的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顶尖专家的风采,共同探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通过参与此次论坛,她们得以拓宽视野,了解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这对于他们日后在专业教学上的创新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专家们展示了最新的精彩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教师们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通过与专家们的交流学习,王巍和游韵琪收获了许多前沿的艺术创作经验和多元的学术观点。这些宝贵的交流为他们带来了新鲜的知识与灵感,也将对他们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论坛开幕式上,云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欧阳俊虎教授为论坛致辞。他首先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他强调,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学院积极应对社会对数字艺术人才的新需求。去年成功举办首届论坛后,今年继续搭建平台汇聚各方智慧,期望专家们畅所欲言、携手共进,推动数字艺术教育发展。最后,他祝愿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主要分为数字艺术教育讲座、ChinaVis设计论坛、信息可视化设计讲座三个版块,分别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万凡、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杨雪果、副主任刘恩鹏、CSIG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梁芳担任学术主持。
在论坛上,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教授围绕“探索·实验·创新——一种‘国美式’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发展之路”的主题,分享了中国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他指出,在设计学归为交叉学科等新发展形势下,国美虽有深厚底蕴与突出成绩,但仍面临挑战,其秉持传统理念,通过构建自身发展路径、推动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师生探索等举措积极应对。吴小华教授提出:“艺术即创新,算法即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心渊教授分享的主题是“科技驱动下的数字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内容主要涵盖了技术变革重塑艺术逻辑、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以人工智能为战略核心积极实践、依据行业趋势优化专业设置与招生、鼓励学生使用新工具创作实现教学相长等内容,突出了在科技浪潮下艺术院校如何应对变革、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人才的核心要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分享的主题是“AI驱动下的艺术教育革新”。他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紧密关联和深远影响,提出:“AI是人能力的延伸”。号召全国各高校加入“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协同研究中。
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王亦飞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新媒介视阈下的漫动画思维”。他以鲁迅文学作品系列动漫艺术创作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新媒介视域下漫动画在定义、发展历程、创作思维、技术影响、优势挑战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漫动画作为新兴艺术形式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蕴含的潜力与发展方向。
马来西亚UPM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Mohd Johari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景观资源规划:马来西亚的经验”。其主要围绕制图的艺术展开论述,介绍制图学历史与演变,以及通过项目实例,充分体现了制图过程中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为听众提供地图制作的新视角与启发。
泰国东方大学艺术与应用学院副院长Bunchoo Bunlikhitsiri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数字艺术:提升你的生活”。其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数字艺术的应用与实践展开,指出老龄化社会是全球性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数字艺术技术及创新实践被视为改善老年人生活的有效途径,并且列举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项目实践,为全球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和实践经验。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铁钟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影像设计的创新”。发言核心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影像设计创新,他指出数字化下新媒体变革,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应用有提升空间且需突破传统模式,未来影像设计走向空间化和数据化。上海戏剧学院积极应对,依托实验室、聚焦研究方向拓展专业,利用新技术支持学生创作,助力其成长与行业人才培养。
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叶佑天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动画何以中国?智能如何可能?”。他指出人工智能背景下动画创作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内涵缺失,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技术与艺术天平的平衡点是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核心。阐述了艺术创作深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文化自信,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中获得滋养,同时说明作品在最新技术的辅助下能提升创作效率。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技术视角下的数字人文表达”。其探讨了技术在艺术设计与文化领域的应用实践路径及前沿探索方向。李谦升教授提出:“数据无处不在,无论是文艺历史还是工业遗址都会产生数据的故事,我们整理这些故事并传播给大家会很有意义。”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龙娟娟副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数据的艺术——将信息转化为视觉故事”。围绕数据的艺术与信息视觉叙事展开,从理论架构到实际案例,全方位、多层次且深入细致地对数据在艺术创作领域所蕴含的潜力,以及信息转化为视觉叙事的策略、方法和创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与阐释,为数据艺术与信息视觉叙事的融合发展开拓了崭新的视野,有力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进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与指引。
北京工商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吕燕茹副教授分享的主题是“艺术可视化中的心智生产力”。聚焦于艺术可视化创作与审美体验,对评价维度、评价指标、创作策略等展开详细发言,为该领域提供全面且具深度的指导。
国际著名信息图形设计师张圣焕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创建直观的理解”。他分享了在多年的信息设计行业经验中总结出设计经验,他指出要做出好的信息设计作品就要“创建直观的理解”,先梳理信息脉络再设计表现,创作前期需要重视思维导图进行逻辑梳理,在多方协同创作中尽量屏除个人偏好的干扰,做好低保真信息结构设计是确保设计高效且优质的必要环节。他分析了很多优秀的信息设计作品,如紫禁城、美食、国宝熊猫等案例,体现信息图表在内容传递、记忆留存与传播效果上的优势,为信息图表设计实践提供了全面且具深度的参考范例。
此次论坛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向与会者展示了数字艺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思维,更为数字艺术教育与创作的长远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有望成为推动全球数字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