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影视创作实践能力,近日,在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影视传媒学院组织师生赴云南大理开展“影像赋能文旅——民族文旅影视创作实战营”创作活动。此次活动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及人文地理摄影研学为核心,将专业教学与地方文旅资源深度融合,赵文涛,胡隽一,芦富垚三位教师带领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摄影技能。
活动围绕“古建筑光影捕捉、民俗文化纪实、自然景观构图”三大创作方向,规划四大主题拍摄模块。师生们深入天龙八部影视城、扎染博物馆、沙溪古镇、玉湖村等10余个拍摄点,在不同场景中开展实践创作。
在大理扎染博物馆,学生们通过蓝白纹理特写拍摄,掌握静物摄影与色彩搭配技巧;在丽江古城夜景创作中,系统学习弱光摄影参数设置,完成“古城夜经济”主题拍摄,记录商贩肖像、灯笼光影、水系倒影等画面;在束河古镇“去商业化”纪实拍摄中,深入记录纳西族原住民生活场景与传统手工艺人劳作画面,同时学习纳西族东巴文化符号识别。行程特别设置“黄金拍摄时段”专项创作并配备反光板、三脚架等专业器材,确保创作质量。
本次活动得到大理州文旅局、大理融媒体中心的高度支持,形成“高校教学+文旅资源+行业指导”的协同模式。大理市文旅局代表参与指导,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白族扎染工艺,电影导演围绕民族文旅题材开展分镜设计、短视频创意策划等专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从文化认知到创作实践的全链条指导。
训练营期间,师生们累计拍摄大量素材,涵盖洱海倒影对称构图、玉龙雪山轮廓线风光、东巴文化符号等多元题材。在创作研讨会上,学生作品《洱海的100种蓝》《沙溪石拱桥的光影叙事》等获行业专家高度评价,部分作品被大理文旅局纳入文旅宣传素材库。
“这次实践让我们在苍山洱海间读懂了民族文化的视觉表达。”2023级摄影专业学生激动地表示。从束河古镇手工艺人纪实到玉湖村色彩平衡控制,每个拍摄场景都是对课堂理论的鲜活验证。在玉龙雪山・东巴谷生态摄影中,学生们运用前景虚化突出层次感,完成“云杉平森林秘境”跟拍任务;在双廊古镇洱海风光拍摄中,通过倒影对称构图、云层动态捕捉,展现水景摄影魅力。
影视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负责人赵文涛老师指出,本次活动通过“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成功构建了人才培养新范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影视创作赋能民族文旅”的实践路径,重点培育兼具艺术创造力与产业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